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聽覺障礙、弱智、孤獨癥、學習等障礙兒童的言語行為,會發現,這些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即他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語缺陷,特殊兒童訓練兒童語言學習。
一、先天語言能力說:人出生時都帶有語言學習天賦,該能力是人類大腦中特有的、專門用于處理語言的結構,語言學習裝置主要包含兩個內容:一套包括若干范疇和規則的語言普遍特征;先天的評價語言信息的能力。
二、行為主義理論:這種理論認為語言主要是語言行為,即語言是在適合的刺激、反應和強化中習得的行為。如兒童模仿別人說話并自動強化自己的試探性言語行為,語言的發展始于兒童最初發出的一些偶然的試驗性的聲音,這些聲音由其父母有區別地加以強化。復雜的句子也是通過不斷強化和累積而逐步習得的。語言結構也可以通過強化而掌握。
三、認知理論:這種理論認為認知系統適當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先決條件,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只是認知能力的一種。認知發展先于語言發展,語言發展以最初的認知發展為前提,語言是認知發展的結果?!?/span>
四、信息加工理論:這種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有機體的信息加工,是一個從外界刺激接收信息開始、經過信息加工編碼、然后儲存、再提取的過程,每個過程都有腦神經與各個感覺器官的配合,出現問題時即會出現語言障礙。
五、社會互動理論: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人類語言產生于社會性的語言交往。語言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受到周圍社會互動的激勵。環境及社會經驗是語言出現的決定性因素。理論強調語言的引導和成人語言樣板的重要性。因此,兒童交談的對象對其語言習得非常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