階段理論
第一階段:0~1歲——信任與不信任
孩子的需要/行為:
肚餓——被喂食物;受驚——被擁抱;哭泣——被擁抱。
讓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多么的需要他。
如果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,孩子會覺得生長在一個安全的地方,長大后,會是一個開朗及信任別人的人。
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,孩子會覺得生長在一個不安全的地方。
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從家長那里得到滿足,長大后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個性/特征:表現得異乎尋常地害怕被遺棄;拼命地尋找一個依賴的對象;需要別人照顧;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。
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:
竭力維持毀滅性的的情感關系,而且展示偏執狂癥的傾向,如暴飲暴食或過分地需要別人的夸獎。
第二階段:2~3歲——自主與羞愧
孩子的需要/行為:
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及注意到身體的能力和限制(如控制大小便)。
如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,受到家長支持及尊重,他會獲得充滿自主能力的感覺,覺得他自己對這個世界有一份影響力。
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,孩子在這一個成長階段中得不到鼓勵,或受到惡意的批評、嘲笑,尤其是在他嘗試學習如何控制大小便的過程中,他很容易會產生害羞以及慚愧的感覺。
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卑、無用及不可愛;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;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必須倚靠別人的人;覺得自己生存的權利取決于對別人的重要性;經常做出不恰當的道歉……那么很可能是你的父母在這一階段沒有滿足你的需要。
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:
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,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,害怕有新的經驗,害怕面對別人的憤怒。
第三階段:4~5歲——主動性與內疚
孩子的需要/行為:
喜歡幻想、創造及按自己的主意行事;發展出主動性。
若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,受到家長的支持,他會說出他的想法、表達他的情緒,并且會發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。
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,不支持他,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嘗試而處罰他,他會覺得內疚、有犯罪感,因而停止他的主動性,或許會秘密地做。
如果家長在這階段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,那么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害怕犯錯;感到無助及內疚;只懂得安慰別人;回避風險;隱瞞錯誤等等。
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:
不能認識或表達內心的感受;害怕說出內心的事情;對感情關系負上過分的責任;不斷地去討好別人。
第四階段:6~11歲——勤勉與自卑
孩子的需要/行為:
這一階段的孩子,會開始于別人競爭及比較。
若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,老師和家長鼓勵孩子學習并表示孩子與其他孩子有同樣的能力,孩子將會受到激勵而變得有活力。
如果家長未能在這一階段滿足孩子的需要,經常嚴厲地批評或忽略孩子,孩子會不信任自己,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。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別人的感覺。
如果你的孩子長大后避免參與任何的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;覺得不安全及不如別人;對自己或別人吹毛求疵……那么很可能是在這一階段你沒有很好地滿足她/他的需求。
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:
凡事要求完美;經常拖延及耽擱;不知如何達到目標。